8月9日,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正式发布优质肉牛品种“华西牛”。据介绍,该品种由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主导、联合多家研究机构、企业,历经43年育成,并于2021年12月1日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。
?
?
?
我国肉牛育种的工程,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,到本世纪初,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。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总农艺师刘永明介绍,仅以“华西牛”的培育历程而言,早在1971年,育种人员就利用三河牛为母本,先后引进了短角牛,兼用西门塔尔牛、夏洛莱牛、利木赞牛等品种,开展了一系列本土驯化、纯种繁育评价、杂交实验等工作。此后多年,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停止。
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肉牛需求进一步提升,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副处长李文龙介绍,当前,我国已成为养牛大国,我国饲养了全球约10%的牛。我国牛肉产量也居世界前列,同时,我国更是一个牛肉消费大国,每年还需从国外进口200多万吨牛肉。
李俊雅介绍,根据预计,到2025年,“华西牛”每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,我国肉牛自主供种率提升到70%。到2027年,每年提供优秀种公牛将达到500头以上,自主供种率将达到80%,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。同时,在市场商业育种模式的不断推动下,按照当前遗传进展推算,“华西牛”再经过5-10年选育提升,其生长速度、产肉性能和屠宰性能等主要肉用指标将媲美美国、澳洲等顶级肉用西门塔尔牛核心群。“华西牛”优秀个体冻精可以对外出口,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。
?
?
2002年到2003年,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针对我国东北、云南、湖北、山西和新疆等养牛地区进行了调查。当时,刚刚学成回国的李俊雅研究员,带领其课题组经过调研、研究、实验,将“三高两广”(高屠宰率、高净肉率、高生长速度、适应性广、分布广)作为肉牛新品种的育种目标,立下了“破垄断局面,兴民族品牌,丰百姓餐桌”的理想。他们综合考虑到母牛存栏头数、改良记录情况及工作配合积极性等多方因素,最终确定内蒙古乌拉盖地区为“肉用西门塔尔牛”(2018年更名为“华西牛”)新品种培育基地。
?
我国是农业大国,牛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动力来源,被称为六畜之首。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牛逐渐退出农业生产,传统役用牛培育逐渐式微。与此同时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,居民对肉用牛的需求日渐增加。
自主品种,是竞争力的核心
华西牛与国外肉用西门塔尔牛的对比图。中国农科院供图
怎样把牛从过去的“役用”转变为“肉用”,推动我国养牛业由传统养殖向现代肉牛产业跨越,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?
“该品种的育成,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,提升了国际竞争力,更标志着我国主导品种自主供种难、只能依赖国外的时代一去不返。”
?
“华西牛”的育成,是我国打破肉牛种源“卡脖子”的重大突破,刘现武说,“降低了我国对国外种源的依赖度,对助力农牧业增效、农牧民增收和提升国产种牛核心竞争力,都具有深远战略意义。”
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
?
?
优质肉牛,打破种源卡脖子难题
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关键,是肉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。但由于农耕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我国肉牛育种起步较晚,到20世纪80年代,肉牛生产水平仍旧很低、肉牛良种覆盖面小、主导肉牛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。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介绍,我国肉牛产业起步很晚,且自有品种的开发利用率低,肉牛品种和牛肉品质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,未能形成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,我国肉牛生产群体中占比65%的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的供种长期依赖国外,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%,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
华西牛种公牛、种母牛。中国农科院供图
?
?
李俊雅介绍,“华西牛”培育工作起始于1978年,经过43年的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,形成了当前体型外貌一致、生产性能突出、遗传性能稳定的专门化肉用牛新品种——“华西牛”。其培育过程经历了杂交探索阶段(1978-1993年)、种质创新阶段(1994-2003年)和选育提高(2004年-至今)三个阶段。
文章来源:《畜牧兽医科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cmsykx.cn/zonghexinwen/2022/0812/1262.html
上一篇:肉牛新品种华西牛繁育成功
下一篇:43年坚持育成国产牛
畜牧兽医科学投稿 | 畜牧兽医科学编辑部| 畜牧兽医科学版面费 | 畜牧兽医科学论文发表 | 畜牧兽医科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019-2020 畜牧兽医科学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